第一步:设置特殊功能寄存器 TMOD,配置好工作模式。
第二步:设置计数寄存器 TH0 和 TL0 的初值。
第三步:设置 TCON,通过 TR0 置 1 来让定时器开始计数。
第四步:判断 TCON 寄存器的 TF0 位,监测定时器溢出情况。
写程序之前,我们要先来学会计算如何用定时器定时时间。我们的晶振是 11.0592M,时钟周期就是 1/11059200,机器周期是 12/11059200,假如要定时 20ms,就是 0.02 秒,要经过x 个机器周期得到 0.02 秒,我们来算一下 x*12/11059200=0.02,得到 x= 18432。16 位定时器的溢出值是 65536(因 65535 再加 1 才是溢出),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操作,先给 TH0 和 TL0一个初始值,让它们经过 18432 个机器周期后刚好达到 65536,也就是溢出,溢出后可以通过检测 TF0 的值得知,就刚好是 0.02 秒。那么初值 y = 65536 - 18432 = 47104,转成 16 进制就是 0xB800,也就是 TH0 = 0xB8,TL0 = 0x00。
这样 0.02 秒的定时我们就做出来了,细心的同学会发现,如果初值直接给一个 0x0000,一直到 65536 溢出,定时器定时值最大也就是 71ms 左右,那么我们想定时更长时间怎么办呢?用你小学学过的逻辑,倍数关系就可以解决此问题。
好了,我们下面就用程序来实现这个功能。
#include
sbit LED = P0^0;
sbit ADDR0 = P1^0;
sbit ADDR1 = P1^1;
sbit ADDR2 = P1^2;
sbit ADDR3 = P1^3;
sbit ENLED = P1^4;
void main(){
unsigned char cnt = 0; //定义一个计数变量,记录 T0 溢出次数
ENLED = 0; //使能 U3,选择独立 LED
ADDR3 = 1;
ADDR2 = 1;
ADDR1 = 1;
ADDR0 = 0;
TMOD = 0x01; //设置 T0 为模式 1
TH0 = 0xB8; //为 T0 赋初值 0xB800
TL0 = 0x00;
TR0 = 1; //启动 T0
while (1){
if (TF0 == 1){ //判断 T0 是否溢出
TF0 = 0; //T0 溢出后,清零中断标志
TH0 = 0xB8; //并重新赋初值
TL0 = 0x00;
cnt++; //计数值自加 1
if (cnt 》= 50){ //判断 T0 溢出是否达到 50 次
cnt = 0; //达到 50 次后计数值清零
LED = ~LED; //LED 取反:0--》1、1--》0
}
}
}
}
程序中都写了注释,结合前几章学的内容,自己分析一下,不难理解。本程序实现的结果是开发板上最右边的小灯点亮一秒,熄灭一秒,也就是以 0.5Hz 的频率进行闪烁
51单片机定时器t1用作定时的方式有三种,分别为
工作方式0,13位定时模式。
工作方式1,16位定时模式
工作方式2,8位自动重装载模式。
51单片机定时器T1有3种工作模式:方式0,方式1,方式2。
当INT0引脚为高电平时且TR0置位,TR0=1;启动定时器T0;当INT1引脚为高电平时且TR1置位,TR1=1;启动定时器T1。MCS-51的定时器T0有4种工作方式:方式0,方式1,方式2,方式3。MCS-51的定时器T1有3种工作方式:方式0,方式1,方式2。
扩展资料:
由于定时器/计数器的功能是由软件编程确定的,所以一般在使用定时/计数器前都要对其进行初始化,使其按设定的功能工作。初始化的步骤一般如下:
1、确定工作方式(即对TMOD赋值);
2、预置定时或计数的初值(可直接将初值写入TH0、TL0或TH1、TL1);
3、根据需要开放定时器/计数器的中断(直接对IE位赋值);
4、启动定时器/计数器(若已规定用软件启动,则可把TR0或TR1置“1”;若已规定由外中断引脚电平启动,则需给外引脚加启动电平。当实现了启动要求后,定时器即按规定的工作方式和初值开始计数或定时)。
方式2是自动重装载模式,8位计数器,其中定时器1可以用作波特率发生器。举一个例子:
ORG 0000H
LJMP MAIN
ORG 000BH
LJMP T0ISR
ORG 0030H
MAIN:
MOV TMOD,#02H
MOV TH0,#6
MOV TL0,#6
SETB TR0
SETB ET0
SETB EA
SJMP $
T0ISR:
CPL P1.0
RETI
END
以上程序可以在P1.0上产生周期为500us的方波。
单片机定时模式1的用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感谢您耐心阅读,谢谢。
本文标签:单片机定时模式1的用法